Blog

  • 半發酵茶葉中的澀味和苦味

    澀為在半發酵茶的範圍裡與菁、苦一樣,不可避免的存在,只是程度與性質上的差異而已。其形成的原因亦大致相似。從業者有把他分成可化退的『澀』,與久澀不退的『咬舌澀』。

    • 臺灣烏龍茶的起源


      來源: 2012/3/8 發表於 茶葉知識網

          臺灣烏龍茶的發展追溯至清朝年間,由福建移民至臺灣的閩南茶農引進種植與製作,並逐步發展成臺灣的經濟支柱產業之一。

          據《諸羅縣誌》(1717年)記載:「水沙連內山,茶甚夥,......」;《赤嵌筆談》(1736年)載有「水沙連社茶在深山中,......每年通事與各番說明,入山焙制」;而《淡水廳志》中亦載有貓螺內山產茶,性極寒,番不敢飲。所謂貓螺內山乃今南投、埔裡、水裡地區的深山;而水沙連乃自埔裡的五城往集集、水沙連一直到濁水溪上游蕃地的總稱。由此觀之臺灣先民早已利用野生茶焙制茶葉。

          然而,臺灣近二百年來,茶樹栽培及茶葉製造之發展,與上述野生茶並無關連,茶園所植之茶樹更與野生茶無親緣之關係。臺灣目前供製造包種茶、烏龍茶等優良地方品種,是由先民由福建帶來之閩茶品種,早期制茶技術亦由福建制茶師父來台傳授,因此臺灣產制包種茶、烏龍茶之技術乃源自福建。 清廷鑒於茶為臺灣重要經濟作物,乃鼓勵茶之生產。當時臺灣北部為一片未開墾處女之地,播植茶樹發育異常良好,品質亦佳。由此沿淡水河上游及其支流大嵙崁、新店、基隆三溪之丘陵地帶廣植茶樹,而農民多以制茶為副業。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柯朝氏自福建武夷山引入茶種,種植於節魚坑(今臺北縣瑞芳地區),相傳為臺灣北部植茶之始。清咸豐乙卯年(1855年),林鳳池氏自福建引入青心烏龍種茶苗,種植於凍頂山,相傳為凍頂烏龍茶之起源。

          台茶發展之初,制茶種類只有臺灣獨特之烏龍茶而已,至 1873年烏龍茶滯銷,茶商將茶葉運往對岸福州改制出售,後來於光緒七年(1881年),有吳福老者,來自福建之同安,在臺北開設「源隆號」茶廠,經營製造包種茶,為臺灣開導精製包種茶之先河。

      Sourse:茶葉知識網

      -----------------------------------------------------------------------------------------

      解析半發酵茶葉中的澀味和苦味


      來源: 2012/6/29 發表於 茶葉知識網

          茶葉根據發酵程度分為發酵、半發酵、全發酵,而半發酵茶葉中典型的茶葉種類數烏龍茶,飲用烏龍茶時時而帶點苦時而帶點澀,專家解析這與製作工藝相關。


          為何茶中帶澀

          它是茶葉裡最討人厭的味覺。但它對茶的品質與療效,卻有一定程度的貢獻。澀為在半發酵茶的範圍裡與菁、苦一樣,不可避免的存在,只是程度與性質上的差異而已。其形成的原因亦大致相似。從業者有把他分成可化退的『澀』,與久澀不退的『咬舌澀』。

          為何茶中帶苦

          一般茶業從事者,較常將苦味分成兩類,意即可轉苦為甘的『活苦』與久苦不退的『死苦』。在半發酵茶中苦味是無可避免會存在的,只是程度與性質的不同。

          1、殺菁不足,內含物質無法轉化。
          2、季節因素,溫度高、日照強的季節裡所采的茶菁較苦。
          3、品種特性,通常大葉種較小葉種為苦。
          4、菁葉成熟度,通常嫩葉較苦。
          5、另有土壤、施肥、樹齡、茶園管理等皆會有影響。

      Sourse:茶葉知識網

      -----------------------------------------------------------------------------------------

      各材質茶具泡茶有什麼區別


      來源: 2012/8/6 發表於 茶葉知識網

          茶壺(英文teapot),是泡茶的器皿。茶壺主要由壺蓋、壺身、壺底、手把或提把組成,茶具種類繁多,材質也不一樣。人們在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各種常見茶具,有陶壺、紫砂壺、瓷壺、玻璃、塑膠等各種材質,單外觀而言,它們之間的區別是非常明顯的。那麼,各種材質沖泡茶葉有什麼區別呢?


          陶壺

          陶壺為陶土燒製成的茶壺,是最常見的茶壺材質。因為茶壺的熱傳導性很好,適合發酵度較高、重喉韻的茶類。包括鐵觀音、重焙烏龍茶都很合適。




          紫砂壺

          紫砂礦土由紫泥、綠泥和紅泥三種基本泥構成,統稱紫砂泥,製成的壺即為紫砂壺。紫砂壺因其特殊的雙氣孔結構,能吸收茶味,因此據說用愈久泡的茶愈香。且傳熱緩慢不致燙手,即使冷熱驟變,也不致破裂;用紫砂壺泡茶,香味醇和、保性好、無熟湯味,能保茶真髓,一—般認為用來泡烏龍茶、鐵觀音等半發酵茶最能展現茶味特色。




          瓷壺

          和陶壺一樣,為常見的茶壺材質。它的特性是傳導熱很好,但散熱也較快。具無吸水性,音清而韻長,以白為貴,能反映出茶湯色澤,與茶不會發生化學反應,泡茶能獲得較好的色香味,且造型美觀精巧。適合泡比較清、注重韻味的茶。例如清茶、高山茶、東方美人茶沖泡都很合適。




          玻璃壺

          近代家庭常用的茶壺材質。玻璃茶具質地透明、傳熱快、不透氣,主要好處是泡茶時可觀察茶葉伸展,更容易掌握泡茶時程。缺點是容易破碎、較燙手,但價廉物美。用於綠茶、黃茶類很合適。




          其他茶壺

          其他質料茶具,如塑膠茶具,往往帶有異味,以熱水泡茶對茶味有影響,紙杯也是如此,除臨時急用外,不宜用來泡茶。用保溫杯泡茶,因長時間保溫,香氣低悶並有熟味,也不適宜。

      Sourse:茶葉知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