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 茶農對土壤管理要有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業者必須時常在茶園工作中體會栽培技術之要領,相信必能如願得到良好的收穫。

    • 營養需求與肥培管理


      黃裕銘(國立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 96/12
      發表於 茶樹整合管理 Integrated Crop Management of Tea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 編印

          茶樹有機體中元素約有40 餘種以上,其中15 種元素碳、氫、氧、氮、磷、鉀、鈣、鎂、硫、鐵、錳、硼、銅、鋅、鉬等。為茶樹生長發育所必須的 元素前10 種需要量多,稱為大量元素,後5 種需要量較少,稱為微量元素,另外鋁和氟二種元素近年來被認為是茶樹所需要的元素。
          茶樹鮮葉中水分含量約為75%,其餘屬乾物質,約25%,在乾物質中礦物元素係由茶樹根部從土壤中吸收利用,其中消耗量大而土壤中常供應不足的 是肥料三要素,氮、磷、鉀,因此,必須加以補充,其中磷肥可以增加鮮葉的多酚類含量,而有機質不足亦要補充之,微量元素若缺乏亦應提供補充之。
          茶葉是嗜好品,為提高品質增加收量,施肥時必須講究技術與方法,其原則為有機肥與無機肥要搭配合理施用、首重基肥、追肥分次施用、了解肥料與 品質的關係、提高肥效避免浪費。

      臺灣種茶文化

          根據歷史書籍記載,早在300 餘年前在臺灣便發現有茶樹生長,這些茶樹大都是野生茶樹;然而臺灣真正發展茶樹栽培管理及茶葉製造,是在 200 餘年前,先人從福建武夷山引進茶種及種植在臺灣北部開始;由於臺灣的地理、氣候及環境非常適合茶樹生長,是以目前已成為世界有名的茶葉產區,所產製的茶葉包括綠茶、包種茶、烏龍茶及紅茶等,其中尤以包種茶及烏龍茶更是馳名世界。
          臺灣茶葉過去以外銷為主,但近年來由於臺灣工商業發達,經濟繁榮,國民所得提高,工資驟升,隨之生產成本相對提高,導致臺灣茶失去競爭外銷市場的能力,因此,臺灣茶已由外銷驟轉為內銷。根據統計,臺灣茶葉外銷量已由1980 年以前75%減至2001 年的12.4%,近年來國內提倡飲茶,使得茶葉內銷量和消費量為之增加,根據統計,國人每年每人的平均消費量已由1971年的0.27 公斤提升到2001 年的1.46 公斤(參考臺灣歷年茶葉總產量、出口量、進口量及消費量表)。
          臺灣茶園面積近三十年來逐漸減少,現有茶園19342 公頃(2002 年),分佈在臺北、桃園、新竹、苗栗、南投、雲林、嘉義、高雄、臺東、花蓮、宜蘭等縣市,2002 年生產茶葉達20,345 公噸。

      土壤
          Jacob 及Uexküll (1958) 茶 (Thea sinensis L.或Camellia sinensis 或C.theifera Dyer),要有健康耐採的茶,熱帶地區最大需求為足夠雨水或土壤高保 水力土壤,其通氣性也要好特別重要。
          最適茶樹生長的土壤為微酸性、物理性好、保水力好、通氣好。Kawashima認為pH5.0~5.5,交換性鈣0.13%(1300ppm)最佳,Chil 認為土層150~180 公分;De Geus(1967)則報導土壤pH4.0~5.5 可生產好茶,同時發現pH3.8 也未影響產量。日本的資料則顯示,茶樹適當之pH 值在4-5.2,鈣量不可過高,土層要深,排水要良好(表一)。



      產量及養分吸收
          每公頃672 公斤產量茶,移除的養分約35 公斤-氮/公頃,5.6 公斤-磷酐/公頃,16.8 公斤-氧化鉀/公頃 (Nanninga),de Jon 認為100 公斤茶葉含氮6.5 公斤,磷酐1.5 公斤,氧化鉀3.5 公斤。林(1959)每公頃年產茶菁1200 公斤計,移去5-10 公斤-氮/公頃(青心烏龍最高)、1.2~1.6 kg P/ha,3-5 kg K/ha(青心烏龍最低)。



      鈣、鎂、錳、銅、鋅對茶菁產量與葉片養分濃度之影響
          朱(1978)研究鈣、鎂、錳、銅、鋅五種養分組成25 之複因子試驗,在頭屋小葉種二年生幼木及魚池的臺茶8 號阿薩姆系6 年生成木茶樹二地點研究此 五種養分對茶菁產量及葉片養分濃度關係。頭屋試驗區施錳或鋅或兩者合施,茶菁產量均有顯著增產。茶樹葉片養分濃度受不同季節、葉位甚至不同年份之影響甚顯著,施用各種元素都可使葉片中該元素含量隨之增多,但對其他元素濃度之影響不定,而施錳則能抑制葉鈣之濃度。至於錳與鎂、鈣與鋅、銅與鋅、錳與鋅及銅與錳,則均成單向之正效應,即前者可使後者在葉片中濃度增高,後者對前者無此影響;惟鎂與銅成單向之負效應,即鎂可抑制葉銅之濃度,而銅則無此現象。魚池茶園若欲增加產量,宜加倍施用錳與其他元素,頭屋則僅需加施鋅肥即可獲得增產效果。(魚池土壤pH 4.6,有機質2.1 %,有效性磷甚低,鈣168 ppm、鎂22 ppm、鉀73 ppm、錳幾乎無、銅1.1 ppm、鋅1.6 ppm。頭屋有效性磷18 ppm,鉀131 ppm、鈣235 ppm、鎂62 ppm、錳29 ppm、銅1.3 ppm、鋅4.1 ppm)可知土壤有效性養分需磷>18 ppm、鉀>131 ppm、鈣>235 ppm、鎂>62 ppm、錳>29 ppm、銅>1.3 ppm、鋅>4.1 ppm。

      葉片養分變化
          營養成分在葉齡嫩葉高於老葉者為氮(N)、磷(P)、鉀(K)、銅(Cu)、鋅(Zn)。嫩葉低於老葉者有鈣(Ca)、錳(Mn),嫩葉和老葉相差不大者為鎂(Mg)。
          土壤中各種養分與茶樹葉片成分有顯著至極顯著之正相關(朱, 1977a)。葉片養分濃度不僅受土壤中該養分含量影響,同時,亦受其他養分之供應狀況所支配,如鋅可影響磷之吸收(Warnock, 1970; Mossner and Coll, 1970; Ganiron etal., 1969; Melton et al., 1970; White, 1970),銅可抑制錳或鋅之吸收(Shuji,1977),鉀限制鎂之吸收(Omar and Elkobbia, 1966)。

      土壤大量及微量養份與茶樹葉片養份關係之研究

          朱(1976)同時指出各類土壤之氮及有效性磷隨土層深度而減少,土類不同其含量有明顯之差異,有效鈣、鎂、錳有移積之現象,層次間差異頗大,土類 間亦有明顯之不同,有效鈉、銅、鋅層次間變化少,僅表土含量常略高於其下各層次,土類間差異較不明顯。土壤中各種全量成分主要受母質或風化程度不同之影響,僅磷、錳與鎂曾經達到極顯著或顯著水準,其餘無明顯相關。

          葉片養分在不同季節間差異極為明顯,鈉以春茶含量最高,銅以夏茶最高,其餘以秋茶最高,統計t值,無論季節間或葉齡間差異均顯著至極顯著。其變異係數以秋茶之鈉、錳最大,夏茶以鈣、鎂最大,其餘以春茶變異最大。無論在任何季節,嫩葉之氮、磷、鉀常高於老葉,鈣、錳則反之,鎂無甚差異,銅、鋅與鈉則不一定。土壤、品種、樹齡與施肥管理之不同對茶樹葉片各成分含量有甚大影響。

          採14 土系之23 個土壤剖面及16 個(只表底土)共39 個土壤樣品分析其全量及有效養分時,土壤Bray No. 1 磷1.2~超過100 ppm。河合氏證實茶樹對鐵磷與鋁磷的利用力強(河合惣吾, 1966)。施磷肥對大部分灰化紅黃壤無反應(Chu and Chang, 1966)。林(1967)指土表底土有效性磷在3 ppm 以下施磷有明顯之增產。

          土壤交換性鉀:過去試驗土壤有效性鉀在80 ppm 以下(Oniani, 1964)及40ppm 以下(林, 1967)時,施用鉀肥有效。

          土壤鈣:臺灣主要茶區土壤之pH 值除磚紅化棕壤類外,其餘多在5 以下,而茶樹最適宜pH 值為5.5,故各主要茶區土壤均有提高pH 值之必要,亦須加 施石灰改良。

          土壤鎂:火山碎屑岩磚形成之磚紅化紅棕壤最高,次為頭嵙山層所形成之 黃棕壤類,而灰化紅黃壤高低不定,但多偏高。

          錳:當土壤pH 值低於6.5 時,有效性錳含量低於10 ppm,作物可能缺錳(Robertson, 1971)。茶樹吸收錳多(Walter, 1961),故若土壤含有效性錳低於10ppm,則可能需要施用錳。

          鋅::(Robertson, 1971)認為有效性鋅少於2 ppm 者,作物可能缺鋅。利用 葉片分析做茶樹之營養診斷已具相當成效(林, 1966a, 1966b; 林, 1967)。

      土壤錳含量與茶樹葉錳濃度之關係及其對茶菁產量與製茶品質之影響

          朱(1977)指出土壤有效錳含量的變化主要受微域地形之影響,一般分佈於較低平之土壤錳含量常較高於同地形高突之土壤。茶樹葉片錳含量依葉位與季 節不同而異,夏茶之嫩葉或老葉之錳含量與表土或底土之含量具有顯著或極顯著之直線相關。

          由茶菁最高產量時葉片內錳的濃度,參照各地區之葉錳濃度與表底土之直線相關研判,夏茶嫩葉錳濃度以550~650 ppm 為宜,老葉則以1100~1300 ppm 為宜,而表土或底土有效錳則應介於8~12 ppm 間。盆栽試驗發現土壤經常保持濕潤者,茶樹錳含量較高。老葉錳可達6000 ppm 而尚未發生中毒現象,但茶菁產量降低很多。適量錳可改進烏龍茶之香味,對包種茶之香味無影響,而 色澤與形狀有較劣之趨勢。鉀、鈣、鎂、錳測定時,利用中性醋酸銨抽取。

          朱(1977)認為茶樹吸收之錳先積存於老葉,然後逐漸移向嫩葉,此與前人研究相符(林, 1966)。錳在植體中之存量必須與鐵平衡,方能避免發生毒害(Donald, 1957; Cook and Millar, 1953; Yoshiaki, 1971)。土壤中錳供應過多或過少均能導致葉片產生黃斑與焦點,以致枯乾脫落(Yoshiaki, 1971; Mukasa andOgawa, 1968)。

      植物分析與施肥:利用葉片分析診斷茶樹需氮狀況

          林(1963)報告指出茶樹葉片分析做氮判斷以-10.三葉之第二葉為宜。林(1966)茶樹深剪後可提高茶菁品質,但需配合適當施肥,否則深剪後1~2 年茶 菁產量又下降。施氮肥提高葉片氮及磷含量,但對鉀抑制。歷年氮濃度和茶菁收量成正相關,一般而言,夏季第二嫩葉氮濃度於4.0﹪時呈現缺氮現象,而適當範圍為4.25~4.75﹪間。茶菁收量與葉片中氮/鉀或磷/鉀比有密切關係,高 產者氮/鉀比約2.5~3.0 間,磷/鉀比為0.175~0.225 間,若以氮為4.5﹪時,則磷之適當濃度在0.26~0.4﹪間,葉片中鉀在1.5~1.8﹪間。在深剪後氮需要量在30 公斤-氮 /公頃,往後每年增加30 公斤-氮 /公頃。
          Jourbitzki 和Strausberg(1966)採用茶樹頂端嫩芽部份分析樣本認為葉氮之適合濃度為4.7﹪。
















      養分利用率
          茶對硝酸態氮、銨態氮及尿素態氮皆可吸收,以硝酸態氮混合氨態氮肥效較佳,其次為單施氨態氮,單施硝酸態氮則較差。單施硝酸態氮可能由於溶淋 作用強而降低肥效。一般氮肥用量越高,葉綠素、可溶性物、可溶性胺基酸等含量皆較高,茶青產量亦較高。然而氮太高也會有負面作用,日本資料顯示氮肥用量上限是500 公斤/公頃。     1976 年日本茶園氮肥損失率,硫銨37.5%,硝酸銨63.2%,尿素39.0%,石灰氮21.5%。氮素對茶葉生產率為5-7 公斤 乾茶/公斤氮。






      肥料用量
          Watabe 和Ohmori (1984) 研究茶葉氮用量由30 提高到120kg/10ayear 對產量無顯著影響。
          Adiwiganda 和Wibowo(1972)提出硫酸銨用量100-300 kg/ha 下,茶產量9-10 q/ha,施200kg/ha Kieserite 對產量無影響。
          Wargadipura 和Sukandis(1973)推薦茶葉肥料用量硫酸銨600kg/ha/year,磷肥(phosphates)100 kg/ha/year。



      肥料養分比
          Yan 及Wen (1995)推薦茶葉肥量氮:磷酐:氧化鉀=4:1:1複合肥料氮:磷酐:氧化鉀=4:2:1 者增產效果最好。

      目前茶葉養分狀況


      葉面肥:


      目前茶園土壤養分狀況





      比賽茶之礦物養分差異分析

         

      Sourse: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

      -----------------------------------------------------------------------------------------

      茶葉施肥策略與方法


      黃裕銘(國立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 96/12
      發表於 茶樹整合管理 Integrated Crop Management of Tea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 編印

          三要素採用有機複合肥料,春茶及高雨季節採用5-5-5 配方可降低肥料流失,其它季節採用11-10-9 配方,用量請依產茶季節、生長量、生長快慢、土 壤及氣候狀況而有所調整。微量要素春茶于萌芽前噴施一次,往後可約每2-3星期施用一次,採收前可增加施用次數,有利品質。

          一、春茶:依實際狀況,任選一方法施用

          (一) 春茶於開始萌芽1 個月到兩星期前用5-5-5(7-4-3)基肥3000 公斤/公頃或10-4-6(13.6-8.8-7.7)基肥1500 公斤/公頃,於開始萌芽後,每10 天用 16-8-16(20-8-12)易溶追肥葉面(稀釋400-500 倍)或灌施肥一次,每次用量10-30公斤/公頃,依芽量及生長速度調整用量。

          (二) 春茶於開始萌芽1 個月到兩星期前用5-5-5(7-4-3)基肥1500 公斤/公頃或10-4-6(13.6-8.8-7.7)基肥750 公斤/公頃,於開始萌芽後,每10 天用16-8-16(20-8-12)易溶追肥葉面(稀釋400-500 倍)或灌施肥一次,每次用量50-100 公斤/公頃,依芽量及生長速度調整用量。

          二、夏及秋冬茶:

          於前期採收後馬上施用10-4-6(13.6-8.8-7.7)基肥750 公斤/公頃並每五天葉面噴施16-8-16(20-8-12)易溶追肥(稀釋400-500 倍),連續2 或3 次,以促進 長新芽,然後每10 天用16-8-16(20-8-12)易溶追肥葉面(稀釋400-500 倍)或灌施肥一次,每次用量50-100 公斤/公頃,依芽量及生長速度調整用量。

          以武陵農場為例,每年茶葉產量9000 斤=5400 公斤/3 公頃,合計1800公斤/公頃,而茶葉總生長量為3 倍,則5400 公斤,其中氮含量為5%,所以5400*0.05=270 公斤氮/公頃/年,加上根莖之含量,共540 公斤-氮/公頃/年假設肥料利用率為50%,則每年每公頃需施用1080 公斤-氮肥。

          此外,須注意土壤pH 值之變化,若太酸需酌量施用石灰。土壤有機質含量低者每年須注意施用含高纖維素及木質素材料製成之腐熟堆肥。無論施用有機肥、堆肥或化學肥料都要注意是否有重金屬污染之餘。

      Sourse: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