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 野草除不盡,春風吹又生

    一般雜草發生的種類及數量,與作物生長週期、株型、土壤性質、氣候及田區管理方式有關。雜草在作物栽培體系中會持續性發生,快速的蔓延及過強的競爭力,對農業生產帶來明顯的衝擊。

    • 雜草之發生與管理


      來源:蔣永正 96/12 發表於 茶樹整合管理 Integrated Crop Management of Tea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 編印

          茶樹為多年生常綠木本植物,性喜溫暖潮濕,生長適溫為18~25℃,適種於土質疏鬆偏酸性之土壤。自然生長的茶樹可高達10~20 公尺,一般栽培環境下控制在80~90 公分,軸根深及地表1~2 公尺以下,側根主要分布在土表下5~45 公分之耕作層內。一般茶園多採50~60 公分以上之深耕整地,及行距150~180 公分,株距30~40 公分之寬行密植,以方便機械及採摘作業之 進行。臺灣茶區主要分布於北部中海拔山區、桃竹苗之丘陵台地、中部之中高海拔山區及東部之縱谷台地,因此減少水土流失之土壤維護為茶園管理之中心,茶園植草及地表覆蓋則為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
          茶樹的根、莖、葉、花、果全株都會受到昆蟲及蟎類的為害,但以葉及枝條較常見。據記載,茶樹害蟲害總計有一百八十餘種,但常見有二、三十種。茲介紹幾種較常見的害蟲害蟎及藥劑防治方法,提供參考。




      茶園雜草種類及生態

          一般雜草發生的種類及數量,與作物生長週期、株型、土壤性質、氣候及田區管理方式有關。茶園雜草發生之種類亦有季節性差異,雨水多之季節闊葉草多;高溫季節則以禾本科草較多。鬼針草、咸豐草、昭和草、霍香薊、野茼蒿、鼠麴草、酢漿草、龍葵、扛板歸、心葉母草、馬蹄金、車前草、刺莓、闊葉破得力、馬唐、牛筋草等為主要的雜草相。火炭母草、旱辣蓼、雀稗、稗 草、狗牙根、鋪地黍、狗尾草及香附子等發生量次之。一般禾本科及莎草科草的危害潛力高,防治困難。
          高溫多雨之春、夏兩季為一年中雜草發生的高峰期,植株生育快速易形成群落。秋、冬季雜草發生相對減少,但水分充足時,仍會不斷萌發出新的植株。一般秋季多為株形高大之成齡雜草,田面幾乎完全被覆蓋,尤其是以根、莖繁殖的多年生雜草發生特別嚴重,對茶樹的生長和養分吸收有明顯影響,不僅與茶樹競爭水分、養分、陽光,同時也是某些病蟲原的中間寄主和越冬之棲 息場所。雜草形成的生物量,則與茶園土壤質地、土壤濕度、通風、光照等有關。地勢較高、土壤貧瘠的茶園,以禾本科、莎草科草發生較多;地勢較低,土壤濕度較大,遮蔭強之茶園,闊葉草的發生量則相對增多。    











      雜草對茶樹生育之影響

          農田雜草的發生對栽培作物的影響,分為競爭及非競爭性危害兩種,吸收養分、水分、遮蔽光線、佔據空間,造成作物產量及品質的損失,屬於競爭性危害。以往研究顯示,雜草在台灣引起作物的減產多在10%以上。非競爭性危害包括分泌剋他化合物、增加病蟲危害、干擾田間作業及採收後處理、導致人畜中毒、影響景觀等。許多害蟲均以雜草為中間寄主,可隨時侵入作物田增加蟲害管理的困難。如公路兩旁每年用於清除雜草的經費即超過仟萬台幣,各地區每年用於防除小花蔓澤蘭之人力及費用也頗為可觀。雜草非競爭性危害的層面很廣,造成的影響雖大,卻不易具體估計。台灣每年直接或間接投入之 除草花費高達百億金額,因此雜草的防除確為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
          茶樹屬連續採摘之長樹齡作物,每年雖定期進行施肥、灌溉、病蟲害防治及整枝摘心等作業,但相較於其他短期作物的管理程度仍屬粗放,同時台灣茶樹的栽培區域分布在平地、坡地及高海拔山地,由於氣候及地勢差異極大,茶園雜草發生的種類及數量頗多,其中不乏多年生雜草之滋生。茶樹生育初期因枝葉及群落尚未形成覆蓋,雜草滋生快速,與幼齡期及成樹期之茶樹競爭資源,因此茶園雜草的管理為作物生產體系中的重要一環。



          一、雜草對茶樹及茶園環境之影響
          茶園內常年都有雜草的發生,雜草在茶園中與茶樹競爭養分、水分,消耗土壤養分,影響茶樹的生長,同時田間雜草發生,不利於茶園管理工作的進行。近年來茶園推廣草生栽培,選擇種植淺根性雜草或間作豆科覆蓋作物,不僅達到雜草管理的效果,還兼具改良土質及助長天敵繁殖的效用。



          1、危害:
          (1) 競爭性危害:雜草在作物栽培體系內,扮演著不可輕忽的角色,與作物競爭光照、養份、水份、空間等資源,直接危害到作物生育,養份的競爭對作物生育的影響尤其明顯,特別是作物對氮肥的吸收效率降低,導致生育不良的黃化現象。競爭所導致之作物減產程度,會因雜草的種類、生物量、發生時期、作物的品種、及氣候環境等條件而有差異。

          (2) 非競爭性危害:雜草同時也會成為病蟲源的寄主及老鼠等害物棲息的場所,造成田區管理上的困擾,某些雜草殘質甚至會釋出酚類等二次代謝 物,引起所謂的剋他作用(allelopathy),導致作物品質低下及產量損失。除了對農業生產有明顯影響外,雜草也會干擾田區的作業。因此如何管理及控制雜草的發生與蔓延,成為植物保護範疇內的主要課題。

          2、影響
          (1) 增加土壤抗蝕能力:茶園內生長之覆蓋植物,可防止表土受雨滴的直接打擊而分散,逕流流動在緊貼地表之莖葉上,但根緊固土壤,增加土壤 抗蝕能力。雜草具有減低狂風大雨期間之土壤沖蝕,增加土壤之滲水性,在土壤中形成不透水層。利用雜草生長,維護土壤生態,讓茶樹處於良好之生長環境。臺灣雨量集中在夏季,山區雨勢大,坡地土壤流失嚴重,坡地應採草生栽培或栽植敷蓋作物,可減少表土流失,配合割草覆蓋增加土壤有機物,促進團粒結構及改善通氣性提高地力。

          (2) 涵養水分及調節蒸散作用:草生栽培之土壤保水力較佳,可延長灌溉時間,減少灌溉次數,達到省水及減少灌溉之功效。灌溉後草生土壤保水 性較佳,可能因草類有助於涵養水分、調節本身蒸散作用及減少地面之蒸發等。草生土壤也可較裸地土壤縮短雨水浸泡時間,可能和草類減少入滲量,增加逕流量,根死亡後留出之大孔隙增大滲漏速率,及草類自身蒸散作用之調節等有關。因此茶園實施草生栽培,無論對灌溉後土壤水分維持,或豪雨後水分之排除皆有正面效果。
          盛夏高溫日照下,茶樹葉片蒸散量及土壤蒸發量大,連續一個月即發生旱害,造成葉片內捲下垂。土壤水分不足,亦影響肥料移動及根的吸收,故梅雨季節結束後需儘早割草敷蓋茶園。

          (3) 改善作物養分的吸收及利用:茶園草生栽培會有草類與茶樹競爭土壤養分的疑慮。但一般茶樹根深而草類根淺,只要採用溝施或穴施等適當施 肥補充養分等,不會影響茶樹生長。此外草類可截留流失之養分,密布之根系可吸取土壤中多量的有效性氮,減少氮化物之淋洗,降低地下水之污染。草類死亡腐化後所含之養分亦將釋出,再供茶樹利用,同時將向下淋洗之養分重回 土表,增加肥料利用率。改善一般裸地化肥的流失現象。
          草類葉片蒸散作用可自土壤深層吸收水分,或促使水分經毛細作用升至土表,將淋洗至下層的養份帶回地表,供作物吸收利用。調查結果發現,茶樹 根系的生長發育,因種植覆蓋作物而有所影響,除細根較多外,根之數量、分佈及擴展率,均較淨耕良好。

          (4) 改善土壤質地:覆蓋作物種植後,可調節土壤的溫度,改善作物生長環境,同時草類根系腐爛後會增加土壤有機質。土壤酸鹼度會影響土壤養分 之有效性及土壤微生物活性,裸地土壤常受降雨沖蝕,所含養分隨之流失或向下淋洗,其中鈣、鎂等鹽基性離子之流失會使土壤酸化,不利作物生長。草生可減少離子之流失,緩和土壤酸化之速度。
          土壤有機質可活化土壤微生物,提供所需之營養來源;減低土壤內聚性、塑性及粘著性,使土壤便於耕犁;促進及穩定土壤粒團,保持良好之通氣及透 水性,適於植物生長。茶園草生栽培提高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性質。裸露土壤因受降雨之直接打擊,易使土粒分散與懸浮,微小土粒因而填塞孔隙,造成土壤壓實,抑制作物根系之伸展,降低養分吸收之能力及範圍。

          (5) 與病蟲害之關係:草生栽培對茶樹病蟲害之影響正反面皆有,何氏(1992)試驗指出在蘋果及櫻桃園中,以雙子葉草為草生栽培之植被優於單子葉 草,因雙子葉草生區存在較多天敵,而單子葉草生區發現較多之葉蟎。選擇適當草類,草株與茶樹是可良性共存的。一般供做茶樹草生栽培之覆蓋植物,對病蟲之抗性能力要很強,但有時亦有病蟲害發生,茶樹是否受其侵襲或感染, 及草生是否成為危害茶樹之病蟲媒寄生植物,抑或可降低茶樹病蟲害之發生皆值得研究。

      茶園雜草管理
          雜草防治策略之首要工作為問題雜草的確認及分布調查,如防除發生在多年生作物田內之多年生雜草時,使用化學藥劑會較耕作防除有效,因為後者 可能會加速多年生雜草營養繁殖體之散佈。但雜草管理為作物生產體系之一環,應避免進行任何會干擾作物生長之防除措施。
          茶園雜草管理以使用除草劑配合人工割草,或機械除草等方式最為普遍,每年約進行三至五次,持續定期的執行田面雜草管理工作,才能達到抑制 雜草再生之全面效果,尤其在作物栽培之前需先徹底壓制田區內多年生雜草族群。一般萌前除草劑可用為延緩雜草萌芽,茶樹行間雜草可使用除草劑配合中耕等作業防除。其他覆蓋塑膠布、有機資材、植物殘質或人工種植、選留草生 草等,亦為配合田間實際狀況可加以選擇運用之不同雜草管理方式。
          茶園雜草的防除亦須配合氣候變化及地勢分布。雨季來臨前以人工或機械除草,控制生長旺盛之禾草類;坡地茶園內常保留矮生藤類,以所發出之嫩 葉為草生栽培;雨季結束前則除去即將開花結子之闊葉草;通常在春茶前、中耕除草後且雜草尚未萌發前,行畦間噴施,或草量過高時施用殘效短之除草劑,以降低人工或機械除草所增加之工資成本。但需注意長期重複使用同種類 之除草劑,易導致耐性草成為優勢草。



      一、茶園化學除草技術
          茶園中除人工植草或選留草生草種之特殊情況外,大多數雜草都需進行防除。一般茶園內雜草多生長在茶樹莖基附近,與枝葉著生部位有相當程度的 距離,利用這種高度上的差異,噴施除草劑防除雜草,可達到較為安全有效的除草目的。

          1、茶園除草劑的選擇:茶園除草劑之選用需視田區草相及環境而定,地勢較高之茶園,要注意水土保持;一年生草或闊葉草較多之茶園,可選用接觸 型藥劑;多年生草或禾本科草較多時,需用系統型除草劑;需要保留低矮小草生草之茶園,使用之除草劑殘效勿過長,避免抑制新草長出;若需長時間保持無草,可用殘效較長之藥劑。目前植保手冊在茶園雜草防除方面,登記有理有 龍、達有龍、三福林等萌前藥劑,亞速爛、巴拉刈、嘉磷塞、伏寄普等萌後藥劑,及巴拉刈與甲基合氯氟或復祿芬之混合劑可供推薦使用。

          2、除草劑施用方法:
          (1) 春、夏季除草:茶園雜草萌發的時間是二至四月之春季,隨田間溫度及濕度而異。四至五月份雜草長至5~6 片葉,高度約10~15cm,此時田 間大部分雜草已萌發,但尚未開花結子,為除草劑使用的適當時機。但春季雜草發生快速,除草效果一般持續約一、兩個月,多雨氣候下施藥,應考慮使用吸收快速之藥劑,才能適時發揮藥效。夏季溫度高雜草生長勢強,可選擇在雜 草開花前使用除草劑,均勻噴施葉片至濕潤為宜,以藥效持續期較長之除草劑為優先考量。

          (2) 秋季除草:秋季茶園內多為株形較大之雜草,很快即進入開花結子期,特別是多年生禾草之地下莖生物量大,但因葉片直立狹長,藥液吸收量 少,除草效果一般較難發揮。可選用活性較強之系統性除草劑。秋季後天氣逐漸轉涼,田間溫度低,雜草生長速率相對減慢,使用除草劑除草後,能保持較長的控制期。
          茶園使用化學藥劑較之人工除草為優勢之處,包括多雨季節雜草恢復生長的比率低,使用藥劑之成本低,豪雨季節人工除草使表土疏鬆,易造成水土 流失,坡地茶園尤為嚴重。而化學除草由於促使根部腐爛導致土壤疏鬆,同時雜草枯死之殘質覆蓋於土表,有利水土保持。化學除草劑的殘效一般在2~3個月以上,比人工除草的控制時間要長,且安全性高。目前常用的茶園除草劑 對茶葉品質應無不良影響,在遵循登記方法施用下,對環境之污染小,人、畜安全性高。

      二、草生栽培
          茶園草生栽培即選留自生性雜草或以人工種植覆蓋植物、綠肥作物,使茶園表土保持草生狀態,適用於坡地、多雨區、土壤侵蝕嚴重地區,及缺乏有 機質之輕土區。平台面茶園亦可於行間種草,配合剪草機割草。適當之留草時期為減少雨水沖刷及侵蝕之雨季,及雜草生長慢,植株低矮,對作物干擾及競爭少之冬季低溫期。栽植於坡面之茶園,以草生栽培為宜,可避免表土之沖刷 及浸蝕,栽植於平台面之茶園,可採清耕、覆蓋、草生栽培等多重選擇。選留之低矮匍匐性雜草以割草方式,或利用低劑量之除草劑如嘉磷塞控制其草量,管理方式需配合季節及作物生長時期而定。

          1、草生草之選擇:枝葉茂盛、株型低矮、節部可生根、根部固著力強,可減低雨水沖刷與逕流、無攀緣性、無刺、不妨礙茶樹生長及園區管理作業、 競爭性弱、根分泌物無毒害作用者,為理想之地被植物。

          茶園行草生栽培應先篩選茶園內原有之自生草種,依雜草生長情形及配合茶園肥培管理措施,進行人工割草或噴施適當之除草劑。自生草種就地利用 沒有環境適應的問題,由茶園中選留適合為地被植物的自生草類,降低其它不適合覆蓋利用的雜草族群,建立及養成可與茶樹共生以為地表之長期覆蓋,減少除草劑的使用及表土的裸露。

          建立自生草種之地被植物需先分辨及選留適合的草類,並配合長時間的培育及管理。菁芳草、雷公根、鵝兒腸、闊葉鴨舌黃舅、竹仔菜、毛穎雀稗、黃花酢漿草、紫花酢漿草、山地豆,蓮子草、焊菜等為適於低海拔茶園之地被植物。早熟禾、台北水苦藚、小酸模、薺菜、台灣蛇莓、黃花酢漿草、貓葉菊、金錢薄荷等適合於中海拔茶園。株型低矮、具分枝性、分蘗性為上述雜草之共同特性,於土表形成覆蓋後,不致干擾園區栽培管理之操作,由於為當地自生植物,無生長過程中對生態環境適應性,及購買種子支付額外費用的問題。

































          苕子、多年生花生、青皮豆等為草生栽培覆蓋極佳之一年生綠肥作物。可在九至十月雨季結束前撒播笤子,約一週左右萌芽,生長迅速短期間內即全 面覆蓋園區地被,可抑制其他雜草的發生,梅雨季節可防止土壤流失。五月開花,於六、七月高溫時枯死後敷蓋地面,尚可防止夏季旱害,腐爛後增加土壤有機質。苕子具柔軟之匍匐性莖蔓,生草量高達100%覆蓋,係秋播越冬之二 年生綠肥作物,秋冬季使用苕子作為園區地被覆蓋效果佳。只是近些年實地栽植後,發現有促使螨類族群密度增加,影響作物生長之疑慮。

          多年生花生可增進土壤中有機物的含氮量,改良土壤的物化性,因具深根性,可將心土養分移運於表土,供樹根吸收,增進肥力,易於覆蓋地面,具有水土保持功能,及防止雜草滋生。密植約3 個月可達90%之覆蓋率,能有效抑制其他雜草的生長。

          台南改良場育成之「台南育七號」及「台南育八號」覆蓋大豆,生長勢旺盛、有機質與鮮草量高,對雜草抑制力強,耐病蟲害,與茶樹主要病蟲害無 共通性或寄主關係,覆蓋期長達180 天以上不需掩施,秋作子實落粒後適當灌溉即可再生,做為園區長期覆蓋之效果良好,具防止表土沖刷等功能。植體腐化後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變土壤理化性質,增加土壤保水性及肥料利用率。

          青皮豆係一年生綠肥作物,適合於春、夏、秋季播種栽培,約五至七天左右萌芽,莖枝柔軟繁茂具匍匐性,具園區覆蓋效果。抑制雜草滋生及防止土 壤沖蝕流失,達到保水保肥,增加土壤肥力效果,青皮豆適用於夏季園區之草生栽培。

          2、草生栽培之管理:草生草種植初期,為減少競爭,需定期施肥及割除其他雜草,割下之草可覆於樹木周圍。新墾茶園於整地前,應先將茅草等多年 生宿根性雜草挖除,整地後撒播根系淺、草莖低矮、具匍匐性、被覆性強之本地草種,或放任雜草自然生長,在開花前利用割草機割除地上部,數年後成為禾本科草或闊葉草之單一草相。

         栽培初期之蔓性及匍匐性雜草應隨時注意勿纏繞幼樹,同時必需適時適量施氮肥,及加強病蟲害的防治。草生栽培區之表土水分含量較淨耕區少,故 土層淺之茶園及幼齡樹,於草生栽培區易遭受旱害。雨季結束後需砍除雜草覆蓋地面保持水分。夏季高溫多雨時雜草生長迅速,可使用稀釋倍數高之接觸型藥劑,抑制雜草之過分生長。

         坡地茶園選留之低矮匍匐性雜草,可以割草方式抑制其生長。幼齡茶樹植株,為減少地被植物與其競爭養分和水分,根系分布範圍內之植物宜清除, 行間之草生植物可以割草方式管理。雨季期間應保留適當地被植物,避免清耕造成土表裸露及表土沖刷。旱季期間使用藥劑或機械除草等方法,減少雜草消耗土壤水分。冬季期間氣溫低,地被植物生長緩慢,可放任自然生長。茶樹於 春季氣溫回升後需供給充足養分,採用藥劑處理以減少園區內地被植物之競爭。

          3、實施草生栽培應注意事項:病媒寄生、水分與養分之競爭、及對土壤性質、品質與產量、耕作等之影響,為採行草生栽培之前需思考之問題。茶樹 植冠下栽培之覆蓋作物,需面對其他雜草養分及水分之競爭、照光不足等逆境,因此覆蓋作物需具有耐旱、耐陰等特性,同時對養分及水分之利用及分配效率高,分枝多,再生力強之匍匐型蔓生植株。一般蔓生植株較直立形者易於 適應環境的變化。

          適合茶園草生栽培的覆蓋作物,選留草種之首要考量因素,為栽培容易且成活率高,不論是播種或扦插,如果能配合機械作業進行,可減少人工成本 的支出,種子發芽後的成活率高,可減少補植的需求。總之,生育期間所需投入之管理費用,應列入草種選拔之評估項目。

          草生植物的生長速率亦為決定茶園草生栽培成功與否之關鍵。覆蓋作物因面對田間雜草的競爭,早期的生長速率非常重要,必須在其他雜草尚未萌發 或成長前,即能快速達到地面覆蓋之一定比例,減少其他雜草的存活空間。初期生長快速的植物,具有生存之競爭優勢,可壓制或排除其他雜草的發生。

          覆蓋厚度則與抑制其他雜草的生育及園區的管理作業有關。覆蓋度太薄無法有效壓制地面的其他高莖類雜草,太厚則會妨礙茶樹生長及田間管理作 業。一般以40~55 公分的覆蓋厚度為佳,可有效抑制禾草類及大多數闊葉雜草之長大,同時亦不至影響茶樹幼苗生育及田間管理作業。茶樹為多年生長期性作物,覆蓋作物的生育期不宜過短,多年生豆科植物在栽培管理及雜草防除 的有效性上,不失為最佳的選擇。

          覆蓋厚度則與抑制其他雜草的生育及園區的管理作業有關。覆蓋度太薄無法有效壓制地面的其他高莖類雜草,太厚則會妨礙茶樹生長及田間管理作 業。一般以40~55 公分的覆蓋厚度為佳,可有效抑制禾草類及大多數闊葉雜草之長大,同時亦不至影響茶樹幼苗生育及田間管理作業。茶樹為多年生長期性作物,覆蓋作物的生育期不宜過短,多年生豆科植物在栽培管理及雜草防除 的有效性上,不失為最佳的選擇。

          乾旱季節地被植物對土壤水分及肥料之競爭,颱風豪雨季節茶園裸露地面之土壤流失,及過高株型妨礙茶園之管理操作等,為草生栽培管理作業實際 研擬時應考量之重要項目。至於除草劑方面,應限制長殘效藥劑在坡地茶園之使用。

      三、其他雜草防治技術

          將田面雜草翻埋至土中或鬆動雜草根部之耕犁除草,為除草劑使用前之主要除草方式,切斷雜草之養分及水分,降低雜草競爭力,用於除去樹冠內根圈附近之雜草。另外使用植物殘質、稻殼、稻草、樹皮等有機物敷蓋,造成遮光、土溫升,高也有抑制雜草生長之功能。有機物分解後增加土壤中之腐植質,樹勢較弱或土壤貧瘠之茶園,經常敷蓋樹皮等含碳率高之有機物。但在有機物 分解過程中土壤氮素的消耗,宜增施適量氮肥避免茶樹缺氮。

          1、開墾或更新時應深耕翻土:在茶園開墾或更新時,利用挖土機等工具翻土,將表土層雜草種子、走莖及塊莖等營養器官、根部等翻入深層土壤中, 以減輕日後雜草發生之程度。

          以動物及機械動力帶動之各式犁具,將田面雜草翻埋入土中或鬆動植株根系,可達到除草目的。種植前整地將田面雜草埋入土中,使雜草減少與茶苗之競爭。整地使用之犁具種類會造成雜草發生之差異,翻埋型犁具可將多年生雜草之地面走莖深埋土中,減少植株發生量;碎土型犁具則將走莖打斷,促使營養莖之散佈及提供更佳之生育環境,容易發生更多雜草;中耕可鬆動表土將 草根切斷,使一年生雜草幼苗枯死。使用農機具之先決條件為田間須有足夠之行株距,供中耕機具之操作行走。由於機械易傷及茶樹,在茶樹植株附近之雜草,仍需用其它方法來防除。在雨季或土壤過濕狀況下,不適於中耕作業,且 除草效果不理想。

          2、敷蓋:植物殘株、農林產品加工廢棄物、合成塑膠布膜及植體殘質敷蓋田面,可因遮光、升高土溫、殘株釋出剋他化合物、形成物理性障礙及競爭資源等作用,抑制雜草之萌發及生育。稻草是臺灣最常被利用之園區雜草植物性敷蓋材料。其它茶園常用之有機質敷蓋材料有谷殼、花生殼、乾蔗渣、塑膠布等,有機敷蓋資材敷蓋於茶樹行間時,其厚度以不超過5 公分為宜,因為太厚會造成土壤通氣不良,雨季時還會有積水現象。根據林等報告,利用遮光度75%之黑色遮光網,在魚池茶區之幼齡茶園則有抑制茶園雜草約90.8%之雜草抑制率。茶園內冬季剪枝,或夏茶不採收所剪下之枝條,亦可充作敷蓋材料,分解腐爛後提供土壤有機質及作物生長所需之養分。

          綠肥間作為干擾茶樹之光照強度,抑制部分雜草之發生。大多數綠肥作物為固氮植物,可提供茶樹氮肥,以矮性具匍匐之多年生植物或具優良自播性之一年生植物為佳。多年生如野生落花生、多刈型苜蓿等,冬季一年生綠肥有羽扇豆、埃及三葉草、苕子等;夏季綠肥作物則有田菁、青皮豆等。

          茶樹行間種植草類有抑制其他雜草生長之功能。適於臺灣茶園種植之禾本科覆蓋植生草類,有百喜草、類地毯草、黑麥草。生長期短、矮生、莖葉柔軟、具匍匐性,為適當可選留之覆蓋草類,包括酢漿草、雷公根等。根據林等 報告,在紅茶產製國家如印度,有機農法茶園都盡量利用空地進行綠化工作,主要是認為綠化有遮蔭、維持茶園適當微氣象如適溫、適濕等的好處,遮蔭樹尤其是固氮速生種類,有供給茶樹養分之優點,某些復育草類(rehabilitation grass)如瓜地馬拉草、苦勞豆、香茅草等,則有趨蟲之效果,有利茶園害蟲之綜合防治。

          3、擴大茶樹的自然遮蔭
          擴大樹冠的採摘面為茶園之優良園相,利來自樹冠之自然遮蔭,可有利抑制雜草在樹裡行間之繁茂生長。選用具萌芽整齊、生長快、具剋他性等競爭優勢之品種,及移植栽培、密植等栽培方法均可減少雜草之為害;栽培之品種及方法如利用培養健壯之樹勢,擴大樹冠遮蔭面積,使成株之茶樹行間空隙維持在20~30 公分之間,可自然形成遮蔭效果,則茶園田間所需除草之期間 及次數減少;株行間之空隙遮蔽後,再發芽之雜草即難以建立。茶樹系多年生作物,不需經常耕犁翻動土壤,成木茶樹的樹冠幾乎可完全覆蓋地表,且根系發達,亦是一種良好的水土保持覆蓋作物之一。

          4、機械除草
          生長於茶樹行間,會影響採摘作業及競爭養分之雜草,在株高未超過茶樹時,即要用割草機割除,亦可在施肥時利用中耕機一起打入土中,如此可兼具除草及施肥的效果。割草機係利用人力,或引擎驅動回轉體(刀片或硬塑膠線)切斷雜草,其效率遠高於人力鋤草。割草通常不會將雜草殺死,匍匐性或莖基部可產生芽體及分蘗之植物,被割過後短時間內可再生。背負式動力 割草機,使用輕便,不受地形、土壤狀況、雜草大小之限制,廣用於清除茶園、田埂、溝渠及農路等場所之雜草。

      Sourse: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

      -----------------------------------------------------------------------------------------

      有機茶園的雜草防治


          與其它作物之有機栽培一樣,茶葉有機栽培之目的,為提供消費者健康之飲料,及保護良好之生態環境。有機茶園對雜草之管理,以生物防治、機械 除草、覆蓋或敷蓋等模式來控制雜草的生長,主要之操作措施包括︰

          1、清理茶園雜草:
          新墾或施行荒地土壤復耕之茶園,在茶樹種植前,對園區內雜草,特別是具有營養繁殖功能之植物根莖,必須徹底清除,如蕨類、白茅草等。對幼齡茶園,尤其要掌握在雜草未開花前予以適當管理。同時確實做到排除農用資材中夾雜雜草種子之預防性防治。

          2、茶園土壤覆蓋:
          以遮陽網、作物莖稈、茶樹修剪後之枝葉進行土壤覆蓋,既能保持水分又可抑制雜草的萌發和生長。
          茶園雜草防治之主要時期為幼齡期及剪枝後,其他時期因為茶樹有充分的遮蔭可抑制雜草之生長過密,對防治的需求因而相對降低。施行有機栽培之茶園,應充分掌握兩個原則;一為利用栽培措施營造雜草不易發生之環境條件,另一為考慮茶園的水土保持,以人工、機械除草或是利用敷蓋、種植覆蓋作物防止雜草之生長。
          根據茶改場在有機栽培試驗結果顯示,長期以中耕除草模式經營之茶園,以當地之雜草生態相而言,優勢之雜草種多為耐陰性之闊葉草,如昭和草、 霍香薊、野莧、咸豐草等,禾本科之草種較少,以人工及機械除草之有機農法區,除草次數要比使用除草劑之傳統農法多1~2 次,且易導致樹冠下零星雜草之滋生。



      結論
          雜草在作物栽培體系中會持續性發生,快速的蔓延及過強的競爭力,對農業生產帶來明顯的衝擊,農民除草的無奈,可由"野草除不盡,春風吹又生" 這句俗諺予以深刻體會。臺灣農業生產上所採用之雜草管理體系對除草劑有高度之依賴。傳統之栽培習慣常以除盡田園中之雜草為目標,這種觀念支配著實際田間防治方法及藥劑之使用。除成本及效果外,農田生產者較少考慮到雜草 防治外之其他層面問題。實際上所有雜草防除的技術,均會減少不同雜草的侵害程度,若針對特定種類雜草的完全根除,不僅困難度高且需投入極為龐大之資源,對實際防除的效益也無意義。雜草綜合管理為整合及運用各種除草方 法,並以監測及危害界限為決定是否實施防治之依據。歐美國家所推展之綜合管理計畫,多以降低農藥使用量,減輕環境衝擊為重要目標。在臺灣因不易取得相關之本土性資料,不易達到經濟有效之防治成效。因此著重在推動雜草管理而非除盡之理念及各別防除方法之改進,不啻為落實安全用藥之最佳路徑。



      Sourse: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