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Blog With L.C.C. Ocarina

  • 【 陶藝雜誌 2006-NO52 夏季刊 】
    來自大地的聲音-陶笛製作的特點分析

    Author/陳鏡(桼采匋)

    陶笛也稱為奧卡利那笛,又稱洋塤。在美國稱為甜番薯;日本稱其為土笛,而在臺灣則被通稱為陶笛。陶笛在西洋的音樂上被歸屬為長笛類樂器,屬於一種閉管式的吹奏樂器;陶笛它有著一種來自大地自然的聲音,其聲音可以是清亮高昂的,也可是低沈幽遠的。

    陶笛在臺灣迅速的發展,也只是近十年的事。在早期陶笛大多是在民俗藝品店或觀光地區販賣的秘魯樣式彩繪陶笛,但是因為它並沒有經過調音,無法吹出正確的音階,充其量只能稱為多孔陶哨,或者有人更視其為「玩具」。
    在約十年前彰化的蔡宗瀚老師開始嘗試研究如何製造有音階的陶笛,也陸陸續續多次至日本向制笛師傅請益學習。往後更有許多制笛師傅的投入與推廣,諸如張志名師父、李生鴻師父、陳俊來師父、謝永清師父、郭慶榮師父等等;而近幾年更是增加許多優秀及各有特色的制笛老師,例如臺北的潘國隆、陳國祥等老師其陶笛音色乾淨清亮,笛坯用土更是講究;形式上也都能跳脫傳統〝潛水艇〞造型。
    而筆者本身喜歡以創作的心態不斷嘗試與製作各種〝不像陶笛的陶笛〞,在陶笛的表面除了少數會用化妝土來做處理之外,大多會于陶笛燒制後,再經過熏燒處理,接著再于陶笛表面髹塗上多層天然生漆。陶笛在髹塗上天然生漆後,在聲音共鳴上有一種柔和集中的效果;許多日本製作洞蕭的師傅也都會于竹材上髹塗上一層至多曾的天然生漆來增加洞蕭音色的共鳴效果。

    近幾年臺灣也有許多小型或大型陶瓷工廠投入陶笛的製作生產,例如:鼎記、TNG和是誠等都有不錯的口碑及喜好者。鼎記劉鼎魁老師的陶笛更於2004年榮獲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舉辦的「臺灣優良工藝品年度評鑒」佳作獎。
    另外是誠陶笛更是特殊,它的指法有別於一般的國際指法,而是自創的是誠指法,也是是誠陶笛最大特色與驕傲之處;也因其指法的不同,所以也能多吹出1~2個音階,相對的它能吹的樂曲就更多。

    陶笛在臺灣能有今日蓬勃發展,當然其一功臣就屬臺灣第一位陶笛吹奏家遊學志(陶笛ㄚ志)先生于2003年發行了臺灣的首張陶笛專輯,隨後的平價陶笛或塑制陶笛深入校園的大力推廣,造就現今臺灣成為最多人學習與吹奏的樂器。

    【陶笛的種類】
    ◎孔數與音階
    陶笛是一種簡單易學的樂器,有4孔、5孔、6孔、7孔、8孔、9孔、10孔、11孔、12孔,甚至17孔等等;普遍的陶笛多為12孔與12孔兩種。
    而6孔陶笛可吹10度音(10個音階),采交叉指法;所謂的交叉指法簡單來說就是以手指交叉變換來吹出各個音階,也因此他有幾個音無法很准(但也不會差很多),所以若要把6孔陶笛吹的很准,就必需靠吹奏者的吹奏技巧來修正。而12孔陶笛可以吹13度音(13個音階),其指法與直笛相似易學,較適合初學者。

    ◎聲音
    陶笛的聲音有別於其他吹管樂器,是一種純淨自然原始的聲音。
    陶笛與其他樂器一樣也有高、中、低音等調性之分;其音調高低決定于陶笛本身內部空間的大小,內部空間越小越高音,相對的越大越低音。
    而陶笛也有各種的調性,但市面大多以C調、G調、F調三種調性較為常見。除了以上三種調性,若需要吹奏其他A調、B調等等調性,就必需向陶笛作者訂制或自己DIY來制做。
    另外陶笛除了聲音的高低之外,同樣的調性也可于製作時在氣道的厚薄與笛唇(歌口)上做不同角度處理,可以讓陶笛有不一樣的聲音表現。而氣道的厚薄與笛唇(歌口)的大小、角度、形狀都會影響陶笛的聲音及吹奏氣量,也可說是陶笛的靈魂之所在。

    ◎造型
    在造型上,陶笛也有別於其他樂器,他可以製作成各種造型,一般陶笛有槍形、潛水艇形、扁形、球形等等,而臺灣許多陶笛作者除了這些形狀,也會創作各種造型的陶笛如三角形、圓柱形、、、、、。
    原則上只要有空間,任何造型皆可以制做成陶笛,但是儘量不要製作太瘦(狹)長等形狀,因為內部空間的形狀也會影響陶笛的聲音及指孔的大小;太過瘦(狹)長的形狀通常會讓指孔大到使用不易。另外也最好不用制做不易拿握的造型,因為這會影響吹奏時的手指靈活度,甚至在高音手指全放時掉笛。
    最好的形狀是球形或胖圓形,而扁平的形狀所產生的聲音也很獨特,但是太過扁平容易于調音時產生狼音或不必要的泛音。

    【陶笛的製作】
    ◎土質與燒成
    任何容易成形的土都可以拿來製作陶笛,但是如果想製作穩定品質及調性的陶笛,最好不要常常更換其他種類的土來製作。
    因為各種土的收縮度不同,而陶笛又是在幹硬前就需完成調音及訂調的步驟,若常常更換其他種類的土來製作,較不易掌握與計算燒成後的調性,不過臺灣許多陶笛作者喜歡嘗試挑戰制做各種不同音質、調性的陶笛,所以也常常會產生出特殊音色、質感的陶笛。
    而陶笛屬於閉管式吹奏樂器,當然少不了會有口水或水氣的問題,口水和水氣若堵塞住吹嘴(氣道),會使聲音偏掉或失聲。因此陶笛大多只有燒到800~1000的溫度,讓陶笛能尚具有吸水性。而且陶笛若燒太高溫也不好,除了不具吸水功能之外,也會讓聲音變得較為尖硬。
    陶笛的燒成除了用電窯、瓦斯窯燒制之外,有時也會給予上釉或打磨拋光處理,或是在燒成後,另外用熏燒或髹漆等方式,增加陶笛的視覺美感處理。
    為了讓更多人瞭解陶笛,進而自己創作陶笛,享受吹奏陶笛的樂器。以下特別講解陶笛的DIY製作及陶笛的吹奏技巧與讀者分享。

    【陶笛製作DIY】
    ◎音室(內部空間)
    當氣流從吹嘴"射"向笛唇時,會因空氣的擠壓吸放(國中物理流體力學),造成音室內外的氣壓不平衡,因而產生"氣流擺動"。這個"氣流擺動"會出現簧片效果而發出聲音。當擺動頻率達每秒263次時,就可以聽到C調的聲音,每秒440次時,就可以聽到A調的聲音,也就是為何調音器要調到440Hz的原因。
    音室加大,需要更多的氣吸入音室,增加"加壓時間",所以氣流擺動的頻率會變慢,音調就會下降,反之亦然。
    音孔加大,會因外面的氣壓而加快加壓過程,所以加快氣流擺動的頻率,而提高音調,同時音量也會變大。
    音室不變,歌口加大,會讓音室內空氣的吸放過程加快,頻率增加,而音調上升。 只是"氣流簧片"變大了,需要更大的氣量,才足以"擺動氣流",所以氣量會變大。
    氣音是氣流擺動時和笛唇磨擦的效應,所以歌口形狀會改善氣音,但同時也改變"氣流簧片"的形狀,進而影響音色音質。
    ◎音孔
    接下來談音孔;每挖開一個音孔,因內壁的厚度的關係,都會增加一些音室空間, 而使整體音調會降一些,約在5~15分音左右。所以如果你是一個音孔一個音孔由低往高調,那麼你每個音孔都要調高約10分音,然後每挖一個音孔,一定得往前調,確保前面的音孔音準。
    音孔內壁斜挖,可以讓音孔不必變大,但該音孔的相對音程會增加,也就是音調會上升一些,當然音室總空間也會變大而降低筒音,但是音程的增加更顯著。內壁斜挖的效果和內壁的厚度有關,越厚越明顯。
    ◎內壁
    音室內壁的厚薄,除了影響斜挖的效果外,對音色音質也有不同的反應。一般而言,厚一點的內壁,音色比較扎實,感覺比較有質感,適合做"獨奏型"的陶笛。而內壁薄一點,音質會較鬆散,聽起來比較沒壓迫感,一般適合做"合奏型"的陶笛。不過,音質是個人喜好及情緒性的東西,見仁見智。
    另一個內壁厚薄的考慮是在窯燒過程的影響,太厚太薄都可能讓你的陶笛在燒成前就產生破裂了,還有內壁太薄容易產生音室共振(非共鳴);內壁太厚則陶笛重量會增加,對低音笛,像低音陶笛體積較大,拿握上是不小的負擔,當然這也是見仁見智的問題。
    ◎收縮比
    土坯的收縮可以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陶笛做好後,陰乾過程中,因水份蒸發而產生的體積收縮,這階段的收縮比例比較難掌握,不同濕度,不同陶土,都會有不一樣的資料。幸運的是,整個陰乾過程只會影響陶笛的音調,對音孔的相對音程並沒影響(或很小),而且, 在窯燒之前,調音工作都還算容易完成。
    第二階段是入窯燒成,這個階段雖然不可逆(不能再回收重做了),但是結果是比較容易預期的,一般陶土的收縮比講的就是這個階段,都會有資料。而且燒成溫度對收縮比的影響是有跡可循,一般而言,800C左右不會影響音調,之後的溫度和收縮比幾乎是線性的關係,一直到燒結。
    燒成溫度對音色的影響和內壁很類似,溫度越高,磁化程度越高,音色會變硬變脆變亮變乾淨,溫度低則音色較軟較柔較沉較鬆散,低溫燒成的最大好處是吸水性好,燒成後再調音也較容易,一般而言,"合奏型陶笛"較適合用低溫燒成,"獨奏型陶笛"較適合高溫燒成,這也是見仁見智的問題。
    綜合上述的因素後,大家就瞭解,同一個調性的陶笛,為何大小重量會有不同!? 影響音調的主要因素是內空間和歌口,內壁厚度影響的是外形和音色(不考慮音孔造成的空間增加),所以同樣是高音C,可做成 mini C,可以桃子形、蕃薯形、 潛水艇形、禦飯團形………等等。小陶笛不一定比較困難做,大陶笛也不見得比較簡單。


    【陶笛吹奏技巧】
    陶笛目前在仿間非常缺乏一個有系統的教材,師資方面的程度也是良幼不齊,而且並非從最基本的東西開始教起,有的竟像是在教速成班一樣,只求短期之內看到學習成果,而沒有把最基本的東西練好;基於我對於要做樂器之前要先會吹奏該樂器的認知,所以把一些基本吹奏技巧整理進來。
    想要富表現力的抒情及好聽的音樂風格並不是要使用什麼聲音好聽的樂器,而是在於本身的演奏技巧,〝技巧〞就是控制演奏當中每個動作的方法,我們要分析這些動作、瞭解每個細節,並且反復加以練習,直到熟練為止,之後才談的上表達自己的感情。
    一般笛子及長笛所用到的演奏技巧會用到氣、指、唇、舌四個部份,而陶笛只用到比較少量唇的技巧,我就以這四個部份來深入探討。
    一、嘴型
    首先吹陶笛時,不可鼓腮,吹的時候要用Tu或To的運舌法,不管笛子有無在口中,嘴形都像沒有含笛子一樣的輕鬆,嘴角形狀不變,不可像微笑一樣上揚,吹口輕含,勿含太深(最好的方式是只有唇與吹嘴接觸,以利氣息控制),臉頰及嘴唇週邊肌肉放鬆。
    二、用氣
    吹的時後吐出來的氣要如細線一般的細,不可大口呼氣,儘量讓氣息集中;不同的陶笛,或是同一只陶笛裏不同的音,所吹出來的氣息粗細會有所不同,這要由嘴唇來控制。一般來說,愈低音吹出來的氣會比較粗,愈高音吹出來的氣會比較細,你可以每個音都用不同的粗細去試,看在那個音上,用什麼樣的氣可得到最好的音色。
    三、手指
    要靈活、俐落,剛好每個吐音都要配合到正確的指法上,如配合不好會出現雜音;吹奏圓滑奏時,手指換音階的速度要很快,絕對不能拖,否則音色會不夠俐落。
    ◎氣、指、唇、舌
    想要富表現力的抒情及好聽的音樂風格並不是要使用什麼聲音好聽的樂器,而是在於本身的演奏技巧.....
    吹奏技巧就是控制演奏當中每個動作的方法,我們要分析這些動作、瞭解每個細節,並且反復加以練習,直到熟練為止,之後才談的上表達自己的感情。
    一般笛子及長笛所用到的演奏技巧會用到氣、指、唇、舌四個部份,而陶笛只用到很少量唇的技巧,以下就這四個部份來深入探討。
    一、氣:
    氣是維持聲音的能量;而舌頭是聲音氣流行的活門,借著通過或切斷氣流而使聲音進行或停止;手指則負責按孔來決定不同的音高;嘴唇則可以控制氣流通過的量及氣柱的大小。
    學習吹奏的技巧雖然是表達情感的先決條件,但是要記得,吹奏出富有感情、能感動人的音樂才是最重要的目標,不要因為技巧而忽略了最動要的東西。
    首先我們來看氣(呼吸)的技巧,吹奏陶笛時,必須注意氣的放鬆。
    (1)對陶笛深吐一口氣,不在意吹的音色,而是靠我們感覺到自己已經完全放鬆,不使喉嚨處於緊張狀態。
    (2)吐一口很長的氣,吹奏持續的音,讓音色舒適平穩地保持住。
    在運氣上呼吸的過程也要注意,吸氣太深會使橫隔膜過於緊張,並對隨之的呼吸造成干擾;因此,吸氣時要保持平穩鬆弛。
    至於呼氣時,伴隨著與呼吸相關的肌肉依次放鬆而進行的。橫膈膜再次鬆弛,並回復到原有形狀。呼氣時要求永遠保持柔和平穩。
    呼吸有四種形式:
    (1)銷骨呼吸或淺呼吸 這對聲樂和管樂演奏者最不適宜。呼吸法可從聳起的肩部和突出的腹部加以判斷。
    (2)胸式呼吸胸、肋骨隆起而腹部肌肉不動。
    (3)橫隔膜腹式呼吸活動橫隔膜和肋骨,其外部表徵是肋骨輕微擴,腹部向外為凸。
    (4)胸腹式呼吸
    這個時候肺部可吸入最多的氣,是聲樂及管樂演奏最適宜的呼吸方式,結合了胸腹兩種呼吸方式,並使所有呼吸系統肌肉綜合活動,吸氣時胸部與腹部都向外擴張。
    二、舌頭:
    在運舌上舌頭必須放鬆。舌頭的作用像一個閥門,當它在上額前輕輕頂住上額與齒的接合觸時可以阻止氣流的向外運動,往下放縮時則可以使氣流通過。當這些運動進行時,實際上只有舌尖在運動。
    陶笛的音應該由舌頭以一個無聲的 t 來結束,以阻止聲音在結束時變弱;也可以用音節 du 來代表,我們稱這個t的吹奏方式為”運舌”。
    陶笛的四個基本發音類型如下:
    (1)非連奏:音彼此稍分開些。
    (2)連奏(圓滑奏):只有起頭的第一個音運舌,並只有最後一個音結束。
    (3)斷連奏(圓滑線加斷奏):長音上呼吸的氣流是持續的,只被一個輕的、無壓力的運舌打斷。舌頭的動作越短、越小,兩音之間越緊密。
    (4)斷奏:舌頭因再次阻斷氣流前很快的離開。舌頭動作要快,音就短。
    在吹低音時必須從很輕的氣開始,吹氣的瞬間舌尖也必須離開上顎。吹高音時,舌頭的動作與上述相同,但吐氣必須比低音還要快,其所需的速度,要能即刻正確吹奏出來才行。通常在吹低音時,舌頭可吐音Do或To;中音時,可吐音為Du或Tu;高音時可吐音成Di或Ti。
    三、手指:
    再吹奏時放鬆雙臂,不要因緊張而使手指太過於僵硬;手指要放輕鬆和輕巧,讓手指儘量貼近陶笛的孔,要用指腹來按孔,最好不要用指尖,以免影響手指的靈活度。
    指腹就是手指肉比較多的地方,按孔時,各手指並非打直,而是成弧形。吹到高音Re以上的音時六孔陶笛是用雙手無名指把陶笛上方固定,十二孔陶笛有兩種夾笛法:
    1、指勾法:用右手小指及無名指勾住十二孔陶笛尾巴。
    2、指挾法:用右手小指及無名指像夾子一樣夾著陶笛尾巴。
    左手拇指孔放開,通常用直接放開法,但右手拇指孔為了吹奏的靈活度,常有下列幾種方式來放開:
    1、豎指法:在拇指孔的邊緣壓拇指指甲,拇指第一個關節翹起成L字形,拇指按得越輕,開閉之間的移動也越容易。
    2、搖擺法:旋轉拇指來放開孔。拇指比較翹的人,可以用翹起來的方式,這個動作非常的快速且簡單的,向下翻讓拇指離開,往上翻讓拇指回去。
    3、直接放開法:通常在做擅音(tr.)時,必需用此法,但此法在遇到高音域有快節奏變換時,靈活度較低。
    四、嘴唇
    雖然陶笛的氣道是固定的,但如能用嘴唇控制好吹出來的氣柱,會讓音色變的更好,嘴唇的控制要讓唇與陶笛緊密接合,不可以有任何氣從旁邊漏出去,吹到愈高音時,嘴唇要縮小風門,讓吐出去的氣變細,吹低音時則稍微放開,吹奏時輕含,只有碰到陶笛一點點,這樣才能讓嘴唇能夠自由收放,控制風門。

    ※結論:
    在練習技巧時要將基本的音吹奏好,慢練後再快練,不斷的反復練習,注意呼氣、吐氣的控制、舌頭的位置以及手指的輕巧,如此,才能將技巧練習好,將音樂融入心中,以歌唱的方式來表現,讓音樂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附記-1:如何保養陶笛樂器:
    1、陶笛為陶製品,怕撞擊所以在拿的時候要小心,避免摔到地上而碎裂。
    2、平時應用棉布制的保護袋裝著,或用特製的加了海棉的箱子保存,以避免平常時或攜帶時不小心的碰撞而使其受損。
    3、表面有上漆或有塗上特殊塗料的陶笛應避免沖洗,以免塗料損壞。
    4、溫度有燒至800度C以上且表面無塗料之陶笛可沖洗,但洗完應讓其完全幹了之後才能收起來,否則會發黴。
    5、會流口水的人也需等陶笛全幹了之後再收起來,否則會發黴。
    6、吹笛前請保持口腔乾淨,應養成洗手、漱口的好習慣。
    7、臺灣大部份之陶笛因燒成溫度低固不可沖洗。
    8、目前看過可沖洗之臺灣陶笛只有蔡宗翰師傅及少數的個人作家。日本笛因多熏燒及表面有塗料,固多半不可沖洗。
    9、有熏燒之陶笛不可沖洗。
    10、沒有必要不要沖洗陶笛,因為大部份的陶笛是不能沖洗的,其實也沒有必要洗陶笛,平時只要用清水把表面擦試乾淨即可。
    11、消毒殺菌可用酒精加水稀釋,平時可用酒精擦試。
    12、因為陶笛在吹的時候會吸收到水氣及口內的物質,時間久了會在陶笛內部產生一層簿膜,影響音色,此時可用紙褶成小紙片在吹管內部輕輕的通一通,物用其他尖硬物品,以免傷害吹管,常吹的陶笛大約三個月左右通一次即可,不要常常通也不要太用力。
    ◎附記-2: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陶笛
    陶笛除了具有各種調性之外,在音色、造型與用氣量上也各有不同。
    挑選一支好的陶笛必須具備操作性佳、吸水性佳、音色佳(音色見仁見智),也必須挑選適合自己氣量的陶笛。

    ◎約略說明如下:


    挑選陶笛的基本條件

    挑 選 原 則

    說      明

    操作性

    初學者儘量挑選好拿,孔距適當好操作等。

    簡單的來說就是符合人體工學,可以很輕鬆的操作此樂器

    吸水性

    陶笛的吸水性佳,聲音及音階才不致受到口水或水氣影響。

    吹奏時氣體因含水分,特別是在天冷時,水分更容易擬結成水珠堵住氣孔,而導致發聲不順。

    音  色

    現場試吹挑選自己的音色,初學者儘量挑選音色乾淨柔和的陶笛。

    陶笛音色千變萬化,挑選音色乾淨的陶笛之外。也可以因吹奏曲目需求挑選音色蒼涼或鋼硬等

    音  階

    試吹每個主音、半音,其音準是否清晰分明。

    有些陶笛適合屬前輕後重或前重後輕來吹奏。初學者應儘量挑選平均氣量的陶笛。

    指  法

    指法簡單易懂為佳。

    市面上除了國際指法、交叉指法外,尚有臺灣自創指法等。可因個人喜好挑選適合的吹奏指法。

    音  域

    基本上孔數越多,音域越廣。

     六孔陶笛為交叉指法,可吹10度音;十二孔陶笛可吹13度音或以上。





    開闊  生命來自不斷的創作
        目前在台灣陳鏡的同好們有吳寶安、劉鼎魁、李生鴻、陳金續,而目前推動陶笛周邊產品的知名據點有天春窯、南投鼎記、是誠陶笛等。顯現陶笛在台灣的生命不只是展現出樂器的樣貌,更積極地融入台灣生活。
    「現在創作的陶笛已經不再只可以參加樂器展,近年也陸續參加了藝術展、工藝展、設計展等不同的展覽」,身為文建會工藝推行委員的陳鏡,面對陶笛創作漸漸受到台灣工藝、設計、藝術的肯定,種種踏實感了然於心。
    如同當年為了平衡生活與理想而選擇走上陶藝之路,這種奠基在踏實生活之上的藝術,讓陳鏡並不自居為「藝術家」,而是一位「創作家」。陳鏡希望透過不斷的嘗試、突破,創作出自己理想的標的、彩繪出自己生命的願景。
    兼顧生活與理想,是陳鏡實踐中道的表現。如同他在創作陶笛時,在造型及技法上不斷突破,甚至在陶笛的外表刷上天然漆讓因色更美妙。其致力於兼具造型與技法平衡的特色,造就他目前的燦爛成果。
    但更重要的是他「無私的心」。
    「我從不問你會給我多少,對我而言能夠自己足夠就可以,並不在乎他人認不認識自己」,何以陳鏡能走遍世界各地暢行無阻並結交眾多朋友?「凡事隨緣不強求,每一次付出就是學習的可能。」常常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邀約前往展覽、演講、或表演分享陶藝技術,也二話不說的應約。
    今年七月,他也將應邀前往塞爾維亞陶瓷博物館進行一個月的交流活動。對他而言,每一次的交流都帶來全新體驗,更讓他不斷內省提升,這些經歷協助他創作之眼越來越開闊。

    獨一無二  擁有靈魂的OCARINA
        針對不同環境、不同演奏需求研究出一套準則,再搭配不同材質與形狀的製作方法,打造出一件件獨一無二的「OCARINA」。
    「OCARINA」是陶笛的義大利原文,在使用上視其音域、音色需求與調性而決定使用哪一種笛子。製作過程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出音孔的設計,其角度與大小決定一隻陶笛的成敗。
    進年來台灣出現小墜飾、茶杯、茶匙、可樂瓶……等多樣化外型的陶笛,陳鏡和目前在台灣致力於陶笛發展的朋友們,希望透過這些多樣化的造型,讓街頭巷尾都喜歡玩陶笛。今年台中縣樂器節當然也搭上這股風潮,讓更多人一同來體驗陶笛的樂趣。


    陶藝雜誌 【2006 陶樂器報導-來自大地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