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要在「生活」與「生命」之間取得平衡,陳鏡1985年從繪畫轉向投入陶藝創作,進而不斷尋求創新突破。
「大約十七、八年前,第一次在百貨公司看見從智利引進的陶笛,開始引發我濃烈的興趣」,因此開始研究這個既可以是樂器、也可以是藝品的東西。
「但事實上,陶笛一開始並不被歸納為陶藝」,而且當時對於陶笛的製作和知識並不普遍,所以透過自己的摸索、嘗試和探討,並加上與網路平台結識的同好們交流,而有今天的成果。
因為原有紮實的陶藝技術,讓陳鏡能夠輕易的深入陶笛的研究製作,更甚至能幾經改良,製作出不同型態、風貌的陶笛。「這是台灣和其他國家最大的不同,因為台灣製作陶笛的人,大部分都是從陶藝轉向陶笛的創作,所以只要掌握住原則,對於製作過程中的變化很快就能駕輕就熟。」現在推廣陶笛,從製作、演奏到培養師資的一貫化作業,是台灣陶笛發展的特色;一位陶笛演奏者不一定會製做陶笛,但一位製笛師一定要會吹奏,利用製作的工藝技術達到高水準演奏。
因為從陶藝的基準做深入研究,陳鏡認為陶笛應該並不只歸納為樂器,就如同陶藝並不只侷限為藝術品,而更能夠走向生活,成為生活中隨手可取得的巧妙精品。
XUN、塤、壎(ㄒㄩㄣ、ㄒㄩㄢ)形聲。從土,熏聲。
本義:古代用陶土燒制的一種吹奏樂器,大小如鵝蛋、六孔、頂端為吹口。
又叫 "陶塤"同本義「an egg-shaped, holed wind instrument」。
也有用石、骨、象牙製成的壎,樂器也。以土為之,六孔。——《說文》。字亦作塤。
塤簫管。——《周禮‧小師》。注:"大如雁卵。"
調竽笙壎箎。——《禮記‧月令》
伯氏吹壎,仲氏吹箎。——《詩‧小雅‧何人斯》
如壎如箎。——《詩‧大雅‧板》。注:"其聲平下,與箎相諧。"
禮樂壎坎音也。——《白虎通》
凡六孔,上一、前三、後二。——《新定三禮圖-投壺圖‧塤》
又如:塤箎(塤為土制樂器,篪為竹制樂器,塤篪合奏聲音和諧。後用以表示兄弟和睦,也代指兄弟)
塤(塤)xunˉ
古代用陶土燒制的一種吹奏樂器,圓形或橢圓形,有六孔。亦稱"陶塤"。以陶制最為普通,也有石制和骨制等。